災害預警與防患(西元2004)

災害預警與防患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地震颱風難以避免,然做好預警防患相信足以減輕災情。近日南亞蘇門答臘外海發生大地震,規模達9.0,引發海嘯沖擊東南亞及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泰國乃至非洲的索馬利亞、肯亞等國家,已知至少有55千人喪生,但據各國估算,死亡人數可能多達85千人以上。

地震與海嘯災難如何預警?根據國際海嘯預警系統資料,利用地震震波感應器及裝置在海上浮標的海浪測量器,可提前三至十四小時預知海嘯發生的地點。國際海嘯預警系統的成員共26個,這次海嘯死傷最慘重的印度和斯里蘭卡,都未加入「國際海嘯預警系統協調小組」,雖印尼和泰國屬系統組織成員,但泰國並未在西海岸裝置海浪測量器,因此錯失預知海嘯、緊急撤離的先機。


由蘇門答臘外海大地震引發海嘯災難,提醒我們也應有災難預警與防患準備,台灣屬地震颱風頻繁之處,近三百年來發生在台灣島嶼西部陸地的七級以上大地震約達十七次之多,根據歷史紀錄,較明確記載為鄰近淺海地震所引起的海嘯,為18671218發生在東北角(約基隆金山地區)的海嘯,史書記載當海嘯來前海面後退、露出海底,不多久大浪捲來淹沒許多地區。由台灣亦會發生大地震與海嘯研判,海邊設置核能電廠之危險性非常高。台灣所有核能電廠的耐震皆只達抗六級地震力設計,地震海嘯一旦發生,核電廠安全與核廢料污染堪虞,以預警原則考量,台灣根本不適合發展核電。

至於2004年敏督利與納利颱風水災重創台灣,為降低環境災難發生,行政院也正擬定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因應,希望能對山坡地、河川、海岸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進行復育及制定開發管制的法源依據;經濟發展方面,以不增加環境及生態資源成本,劃設生態敏感區,使開發少於保育對策。政府國土復育條例訂定原則,在山坡地開發應是以保育重於開發的「綠色經濟」,然而不幸地,在政府高呼國土復育重要與擬定對策防患之際,又有民代官員持續推動山坡地水源地解編,進行山坡地開發設置有害事業廢棄物場,嚴重違反永續與國土復育原則。

台南縣東山鄉嶺南村距烏山頭水庫僅數百公尺,正進行永揚及藍盛隆兩座共約27公頃之有害廢棄物掩埋場興建,廢棄物進場後勢必嚴重威脅烏山頭水庫水源,另外,其也是龜重溪及數條支流之水源,一旦掩埋廢棄物,灌溉及民生用水也將受到污染。近日東山鄉民及環保團體大聲疾呼大台南民生及灌溉用水已拉起「警報」,提出預警呼籲,希望政府重視水源地不該草率解編,東山鄉嶺南村水源地應再重新編定,山坡地及水源地絕對不可掩埋事業廢棄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