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關注議題-廚餘回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關注議題-廚餘回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陳椒華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協助規劃建立台南縣市設置廚餘堆肥場( 1996 ~ 2003年)

 陳椒華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協助規劃建立台南縣市設置廚餘堆肥場 1996 ~ 2003年)


推動反核運動之後,陳椒華一頭栽進「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為「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的前身,簡稱「環盟」,即發現台灣垃圾問題嚴重,而占垃圾量30%以上的廚餘,若能確實回收,垃圾量必定可以大幅降低。因而大力推動「廚餘回收資源再利用」,收集的廚餘還可以轉成有機肥,應用於精緻的有機種植,不僅環保還可以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因此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力邀台南市政府一起做廚餘回收的工作,以便達到全面回收的目標。[5]

「有些政府部門的長官告訴我,回收廚餘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在實驗室中曾經做過遺傳工程DNA的研究,那是很困難的工作,但都難不倒我,我怎麼可以被廚餘打敗。」陳椒華說。她靠著毅力與堅持,一定要建立回收廚餘的示範機制,因此當工讀生無法工作的期間,她就自己開車挨家挨戶收廚餘、掩埋。[5] 2002年,台南市環保局已全面進行廚餘回收,並設置廚餘堆肥場,環盟成立的有機蔬菜共同採買班,也獲民眾支持,環盟還利用廚餘製作廚餘液肥,稀釋三百倍可用來澆花、種菜,或通水管和馬桶。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簡稱環盟)多年積極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輔導社區、學校及公部門執行相關作業;協助建立台南地區廚餘回收再利用示範機制;推廣廚餘再利用有機種植及有機健康飲食;設計寓教於樂的廚餘回收再利用戶外教學服務,提供民眾親身體驗廚餘堆肥製作及有機種植多元生態環保教育。[33]

2004年,環盟進一步推廣「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目的在加強民眾垃圾減量環保觀念;推廣有機種植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有機農產品的信任與促進環保健康產業鏈建構;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推展「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不僅達成促進垃圾減量,減少焚化污染及延長焚化爐與掩埋場壽命之環保訴求;而再利用方面,不論養豬或製成飼料、製成廚餘堆肥、廚餘堆肥應用於有機種植、成立有機蔬果共同採買班、廚餘轉成沼氣或厭氣發酵應用於發電等,皆是值得採行之多元化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開發模式。[33] 

參考文獻

 [5] 何佩芬(2005年)。【封面故事三】青山不老 細水長流--專訪環保志工陳椒華。能源報導,200511月,11頁。

http://energymonthly.tier.org.tw/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200511&Page=11

[33] 陳椒華。開發「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4-04-22

http://old.ltn.com.tw/2004/new/apr/22/today-o4.htm

廚餘養豬就教農委會(西元2005)

廚餘養豬就教農委會(西元2005)
建請農委會要求停止廚餘養豬前,先評估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之風險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洪嘉謨博士 前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研究員兼畜牧經營系主任 

針對廚餘是否回收養豬近日引發廣泛討論,九月初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行文行政院,表達支持新鮮廚餘高溫蒸煮養豬,對農委會也提出質疑。農委會特於九月中旬回函環盟,而對其部份回覆文特再提出疑慮,希望釐清停止廚餘養豬是否如農委會所言之必要與絕對?以下為農委會幾點回覆意見:

()農委會同意事業廚餘高溫蒸煮養豬:農委會表示支持清潔隊回收之家戶廚餘未來不養豬,但民間私人契約收受之廚餘並不在這項限制內;農委會同意現階段利用事業廚餘養豬,而且應依規定設置蒸煮設施,使廚餘之中心蒸煮溫度達90以上,並要求應做好預防注射及消毒等防疫措施。
()農委會將推動全面不施打口蹄疫疫苗農委會表示為因應各地方政府及產業界共同之期盼,深怕再以廚餘養豬,屆時如豬隻普遍無抗體保護下,倘以廚餘養豬將可能提高口蹄疫再度爆發風險。
()農委會深怕廚餘傳播狂牛病農委會深怕無法藉由廚餘高溫蒸煮消滅傳染性之變異性蛋白質的狂牛病,深怕可能藉由廚餘養豬引發公共衛生之狂牛病問題。

針對以上農委會之回覆,提出幾點疑慮就教:
()為何農委會反對清潔隊回收新鮮廚餘高溫蒸煮養豬?:如果農委會支持餐廳學校之事業廚餘經合格條件高溫蒸煮養豬,農委會理應支持清潔隊回收新鮮廚餘高溫蒸煮養豬,然而農委會仍反對清潔隊回收新鮮廚餘高溫蒸煮養豬,令人不解?
()走私才是引爆口蹄疫主因:農委會表示經由各地方政府及產業界共同期盼口蹄疫撲滅,故未來將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又表示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後豬隻普遍無抗體保護,深怕廚餘養豬將可能提高口蹄疫再度爆發風險。

新鮮廚餘可「養豬」(西元2005)

本文刊載於台灣日報 2005/9/10
新鮮廚餘可「養豬」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台灣民間早有一套行之多年之廚餘養豬機制,即是學校餐廳廚餘由養豬業者回收,經蒸煮後飼養豬隻,而在1997年台灣引爆口蹄疫疫情,撲殺豬隻達四百萬頭後,經由施打疫苗始得以控制疫情,此後養豬數量頓減,然相對河川污染情形亦瞬間改善不少,而民間廚餘養豬機制則仍持續進行,至今並未再爆發口蹄疫疫情,足見廚餘養豬在施打疫苗下已見防疫成效。然而近日因農委會為申請成為口蹄疫非疫區,要求廚餘不得養豬,且將全面執行不施打口蹄疫疫苗政策,為此,環保團體擔憂於配套機制未建構得當下,冒然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與行之有年之廚餘養豬機制,將可能再度引發口蹄疫疫情與增加養豬排泄環境污染,特提出以下意見提供政府部門參酌。

農委會應提出不施打口蹄疫疫苗風險評估

農委會為申請成為口蹄疫、豬瘟免疫非疫國,將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政策,但是目前包括三通及嚴重的走私問題尚難以杜絕疫病傳播風險下,應還是以打預防針最安全。在台灣走私風險無法杜絕下,不施打疫苗保持免疫非疫國非常困難,一旦發生口蹄疫,養豬戶一定要求國家賠償。1997年暴發疫情,豬隻死亡四百萬頭,損失超過一百億以上。當前如果農委會決意推動不施打疫苗,我們要求決策者應填寫切結書與扛起可能下台與賠償責任,口蹄疫風險絕不能推到內政部海巡署等相關單位。此外,如果農委會僅為台灣博得非疫國名聲或方便豬肉外銷成為口蹄疫、豬瘟免疫非疫國,好處實在有限。一旦成為非疫區,屆時開放外銷、豬價提升、豬隻養殖增加,除增加環境污染,而口蹄疫一旦發生又會重創產業,反而造成產業發展不穩定。因此,農委會應交代不施打口啼疫疫苗之風險評估,萬萬不可冒然實施不施打疫苗。

垃圾變黃金(二) 垃圾變黃金的績優案例(西元2004)

『環保綠生活』專題報導˙系列七:
垃圾變黃金(二)
垃圾變黃金的績優案例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鄭秀如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執行秘書

推動資源回收,雖中央政府的推動目標與執行策略仍嫌保守與牛步化,然而國內多個縣市或鄉鎮市仍有顯著執行佳績,績優者如台中縣石崗、豐原、霧峰、台東市,以及台南市與彰化縣等,在地方首長大力推動下,資源回收率已大幅度提昇,進步快速如台南市與彰化縣,資源回收率在短短兩年餘,從不到10%,分別提昇到27%18% (2004 7),深究其因,除縣市首長強力支持外,清潔隊配合意願高、民眾環保意識提昇且配合度提高、加入廚餘回收項目、民間環境教育或宗教團體積極帶動等,都是促成主因。我們提出國內執行卓越案例,希望帶動更多縣市鄉鎮加入執行,資源回收絕對可行。

有效配套策略
全面提昇資源回收成效端賴政府政策與制度面的建全建立,參考成功國家範例,具體落實執行策略,採行有效源頭減量回收,要求產品製造者及販售者須負擔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責任,鼓勵業者執行易回收再利用循環機制等,都是極重要的施行策略。而其他如訂定配套法令,舉凡包裝法、資源再利用法、促進資源再生利用法、家電回收法、食物廢棄物回收法、營建廢棄物回收法、節能法、綠色採購法、汽車循環法等相關法規,都是促成資源回收推動成功法源配套。至於政府增加資源回收預算編列、積極規劃資源回收設施,如興建垃圾分選廠、規劃廚餘回收再利用體系、實施綠色採購、加強資源回收環境教育等,都是關鍵機制。當前在民間團體積極推動下,再配合公部門執行,台灣之資源回收仍大有可為。

民間推動力量
在廚餘回收推動方面,國內民間團體如主婦聯盟、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桃園環境保護聯盟、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等,持續在臺北、台中、台南、宜蘭、彰化、桃園、高雄、台東、屏東、花蓮等地的學校社區及公部門積極推動,透過宣導演講與計畫的補助執行,建立區域廚餘回收示範機制,廚餘回收再利用可以應用於農業、養豬業及生質能,通路十分寬廣,因此成為環保產業的主要新興力量。另一方面,慈濟功德會運用宗教的力量,迅速在各地設立資源回收點,成為基層最大的推動力量,但是因為採取志工服務的形式,因此對環保產業的推動助益有限;至於台灣資源回收的工業技術在工研院的積極研究推展下,有相當豐富的成果,然卻由於缺乏產業的輔助配套措施,因而沒有應用發揮的空間。

垃圾變黃金(一) 垃圾變黃金的觀念與政策 (西元2004)

『環保綠生活』專題報導˙系列七:
垃圾變黃金(一)
垃圾變黃金的觀念與政策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鄭秀如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執行秘書

   根據環保署資源回收統計資料,民國87年全國資源回收率僅1.24﹪,至90年才突破7﹪。多年來環保署推動資源回收似牛步化,反卻積極推動以焚化為主的垃圾處理相關政策,加上又訂定世界獨一無二保證垃圾進焚化爐制度,至今衍生弊端重重,包括焚化與後續焚化灰燼飛灰處理費用昂貴、衍生二次污染、焚化爐興建弊端頻生與社會抗爭不斷,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甚鉅等,垃圾焚化無疑是飲鴆止渴之非常不永續政策。為解決垃圾問題減少污染,追求良善環境生活品質,政府民間攜手合作建立共識,修正不當垃圾焚化政策,加強資源回收環保教育,訂定資源回收再利用政策與積極務實推動實為當務之急。

資源不回收就不可能永續
     隨著科技工業發展,各式各樣的產品經由工廠的快速製造後,透過廣告的包裝行銷,大舉攻佔家庭、社區、學校等各層面的市場,並滲透入每個人的思想中,於是消費者對方便的需求以及生產者對行銷的需求兩相結合產生巨大的力量,不知不覺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形塑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資本主義文化,造成資源以極快的速度廢棄物化,衍生出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並對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品質產生侵蝕的效應。在自然資源有限、環境負荷有限的情況下,世界先進國家開始反省人類的產業結構及生活方式,著手訂定資源回收的目標及相關政策,希望能建構永續經營、世代共用的理想社會,日本以「零廢棄」作為環境資源規劃的最終目標,紐西蘭基督城等地區甚至提出零廢棄的規劃時程。而在世界各國的積極推展下,環保產業快速橫跨各產業的發展領域,被歐美國家視為「最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目前全世界回收業每年回收處理的材料超過6億噸,營業額超過1600億美元,雇用人數達150萬人以上,資源環保產業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理想。

資源回收減少能源耗費與污染
      資源回收對環境品質的維護極為重要,一般產品屆臨使用期限無法利用時,將其再製的話,將使用的人工、能源、物料納入計算,其附加價值的回收可超過85﹪,譬如舊紙回收製作再生紙,可以減少約18﹪的垃圾量、75~95﹪的空氣污染、節省75﹪的製紙能源和50﹪的製紙用水;鋁罐回收再製,可減少90~95﹪的能量;每一噸輾碎的廢玻璃可以節省135公升的石油;鐵罐經煉鐵廠再製處理,可鎔鑄成鋼胚、鋼筋等建築材料;廢塑膠經分類加工處理,可製成人造纖維、填充纖維、遊艇、浴缸、花盆、建材等產品。資源回收除了具有節省能源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以電池回收為例,一顆一號電池在土中腐爛洩漏,將使一平方公尺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顆鈕扣型的水銀電池所含的汞,將使600噸的水無法飲用,因此加強資源回收再利用減少污染非常重要。

為減少垃圾應推行環保生活,採行綠色採購選擇高性能低污染之產品;使用後之廢電池,應送交各回收點回收;電子、電腦是資訊時代的產物,由塑膠、鐵金屬、非鐵金屬、印刷電路板、映射管等材料複合而成,因此其廢棄處理非常複雜,廢物品必須先將不同材質拆解分類,再針對不同的部分做適當的處理,大部分的材料都可以回收再生;塑膠材質包括PVCPEPPPS等,應用十分廣泛,其「萬年不腐」的特性卻成為環境極大的問題,PVC經焚燒還會產生有毒氣體戴奧辛,不當丟棄將造成環境嚴重污染,都亟需回收處理以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

務實訂定資源回收政策 
訂定務實資源回收政策將是執行成功與否的關鍵,以下列舉實施資源回收成功國家之施行政策範例以為借鏡參考,別人能,我們到底能不能?政策訂定錯誤施行牛步化官員將難辭其咎。

() 德國
1980~1990年間,德國有感於包裝廢棄物數量龐大,佔廢棄物總體積50﹪,導致掩埋場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決定採取延伸製造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作為廢棄物處理政策制定的原則,1991年公告「德國包裝法」,要求產品製造者及販售者須負擔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責任,配合綠點標誌系統的雙軌運作,成功建立產業資源回收管理的模式,自綠點標誌1991年引進實施5年的期間,包裝廢棄物回收超過1500萬公噸,包裝物品消耗量下降100萬公噸,包裝物品的再循環率達到84﹪,垃圾減量的效益十分顯著,歐洲國家紛紛仿效德國的推展模式,制定相關政策及回收目標,並結合產業的製程改造,推動歐洲整體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

() 日本
    日本推動資源回收的態度非常積極,以「全回收」、「零廢棄」為基礎理念,將「循環型社會」作為國家既定的發展策略,期望透過政策的規劃推行,打造資源完全循環回收利用、沒有廢棄物產生的理想社會。日本於2000年頒布「循環型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邁出推動「循環型社會」的第一步,其後並制定「促進資源再生利用法」、「家電回收法」、「食物廢棄物回收法」、「營建廢棄物回收法」、「節能法」、「綠色採購法」、「汽車循環法」等相關法規,將廚餘、建築廢棄物、廢家電、廢汽車納入回收體系,實施迄今,家電循環法使數十萬噸的垃圾變廢為寶,汽車循環法使幾百萬噸的垃圾變成再生資源,預定2010年全國工業協會中的12個產業可減量達20~60﹪,將垃圾掩埋量從現在的7400萬噸減少到3700萬噸,2050年減少到370萬噸,最終達到零廢棄的目的。在逐步實踐循環性社會的同時,日本環保產業的規模也逐步擴展中,據預測2010年將達到70兆日圓的產值,就業人數也將增加到150萬人,未來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之一。

() 美國
美國的資源回收策略設定朝「綠色產業」的方向發展,結合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學校、產業的資源,涵蓋產業面、技術面、環境面、社會面,企圖建構完整的環保產業發展規模。美國1990年通過污染防治法,運用配套策略輔助企業提高原料、能源、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1992年環保署開始推動「為環境設計」的方案,與產業、大學、研究單位、公益團體及其他政府單位建立自願夥伴關係,希望協助產業將環保的考量融入產品的設計中,並與會計專家、金融界及相關部門合作,利用環境會計、產業資金等計畫提供產業實質的幫助。在政府的強力帶動下,產業也展現出極為積極的推展行動,不但與美國環保署結合為夥伴關係,並且運用各方資源努力改善生產技術、並加強相關之環境管理。美國的民間組織則扮演監督評估的角色,包括綠標籤、綠十字等環保標章組織及環境標準組織,所訂定的規範已成為業者遵守的標準。美國的再生業每年的營業額達530億美元,就業人數超過48萬人。美國又藉由「庭院廢棄物掩埋策令」的訂定,明文禁止將庭園廢棄物掩埋處理,促使庭園廢棄物堆肥計劃迅速成長,配合政府採購政策以進行山坡地之復育、公路邊坡植栽等,擴大堆肥市場之通路,帶動上千家堆肥工廠成立;由政府策略推動範例可知,堆肥製作可藉由民間企業的活力推展,但是由於經濟效益不足,極仰賴政府在法令、策略及資源上的引導及輔助,使新的產業鏈能建構成功,連接未來的政策與產業發展。

() 奧地利
奧地利的資源回收政策深受德國的影響,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及當地民眾高度公德心配合下,資源回收工作已與民眾的生活作息自然融合,交織成愉悅、環保、健康的生活節奏。奧地利的垃圾分類處理的安排十分有條理且體貼民心,在公寓裡設有垃圾間、分類垃圾箱,處理廢紙、塑膠袋、除於等材料,社區則設有公共垃圾場,回收玻璃瓶、鐵罐、舊衣服等資源,另外還有大型垃圾場,專門收納大型垃圾,針對特定物品收取處理費,垃圾車會定期到垃圾場收集垃圾,每年還會安排三至四次大掃除時間,垃圾車全力配合清理。消費者出門購物必須自備提袋,超市內設有電池回收桶,保麗龍回收桶,提供民眾另外的回收管道。

在源頭減量的策略上,奧地利政府訂定「包裝法」及「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製造者及銷售者必須遵循審核的機制,並應負擔回收再利用的處理費用,以防止包裝材料未經回收處理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目前回收處理再利用的包裝材料達90﹪,剩餘的包裝物作為燃料,供應冬天的暖氣所需。

() 韓國
韓國近年來積極推動資源回收,不僅採行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生產者延伸責任,廠商必須實際負起回收責任而不是只付出一筆回收基金就了事,回收量太低時還得受罰〉,也積極進行廚餘等資源回收。另外,免洗食具的限用與禁用實行徹底,韓國的資源回收率已達百分之四十。

台灣推動情況
    台灣初期推動資源回收大都採取政令宣導的方式,因此成效不佳,加以環保產業體質不良無力處理,政府單位又沒有做積極的統合工作,導致所回收的物品常常又被載運到掩埋場,沒有辦法構成完整的循環通路。1988年「廢棄物清理法」第三次修訂後,政府開始採行強制回收制度,寶特瓶成為國內第一項由政府明定強制回收之一般廢棄物,卻由於資源回收整體條件基礎薄弱以及配套措施不健全,造成管理之基金會虧損、業者短漏報、市場反淘汰等諸多之問題,因此1997年「廢棄物清理法」再次修訂,改為以市場管理機制為主軸的回收制度,同年環保署推動聯合「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桶」、「回收基金」的回收四合一政策,將資源回收的行動帶入社區,然而由於缺乏市場開發的配套措施,因此成效有限。為提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比例、輔助資源再生產業的發展,2002年我國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案」,宣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管理模式由「末端管制」轉變為「源頭管理」、「再利用」的方式,針對特定事業規定研發產銷過程需使用能回收再利用的材質,訂定輔助再生產品通路的相關措施,並獎勵技術開發及再利用績優者,以提升業者的投資意願,期待未來相關配套措施盡速建立完全,為我們的環保產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檢討
   落實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台灣才得以永續經營,政府主管部門包括環保署與經濟部等責無旁貸,應確實訂定施行政策與推動執行。不過長期在環保署以焚化為處理垃圾方式下,事與願違,環保署仍編列極大比例預算於垃圾焚化及後續飛灰灰渣處理,至今我們仍看不到有效的非焚化垃圾的源頭減量與再利用預算編列與執行策略;也尚未採行可有效減廢之生產者承擔回收責任制度,如許多國家皆進行的執行延伸製造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制度,加強業者承擔回收責任。目前國內事業廢棄物之回收成效也不彰,事業廢棄物進入焚化爐焚化數量日增,加上各縣市一般焚化爐以BOT經營,燒越多賺越多,也不需承擔飛灰灰渣處理責任,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回收再利用經過政府民間通力合作成功機會更快,期待全民一起來,早日達成零廢棄目標。

有機綠生活 環保又健康(西元2004)

 有機綠生活 環保又健康
力行廚餘回收再利用 有助垃圾減量又復育土壤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今年暑期筆者在台東及屏東各承辦一場「廚餘再利用暨有機種植有機飲食推廣職業訓練研習」,每場預定各招生六十位學員,意外地,卻都各有超過百位學員報名,報到率也都達八成。參與學員普遍對課程認真投入,也對有機種植、農場經營及廚餘再利用有高度興趣,願意吸納更多經驗投入實際經營。筆者多年來推動廚餘再利用有機種植環保產業,藉由廚餘變黃金、復育貧瘠大地及轉植有機蔬果,結合環保與健康,希望全面推廣,真正落實環保有機的綠色生活。

廚餘再利用
廚餘主要係包括:剩菜、剩飯、果皮、魚、肉、茶葉渣、蛋殼、魚蝦等食品廢棄物。廚餘多元化處理包括90經一小時蒸煮養豬、轉成沼氣生質能或廚餘堆肥化處理等。廚餘如比照化學肥料,以氮、磷、鉀三要素之含量來評估時,以新鮮廚餘最高;惟新鮮廚餘含有高量之有機物和水分,極易產生惡臭,對於搬運、貯存均不方便外,直接施用於農地會產生有害氣體和熱,不但對作物有害,對周圍環境產生之惡臭及蚊蠅無法忍受。廚餘堆肥化之目的就是要避免這些不良的影響在耕地上發生,其原理是藉好氣微生物之作用,將含有有機質的固形物分解,轉化為水、二氧化碳、氮、硝酸等簡單的無機物、中間分解產物,以及分解時之菌體及其代謝產物,此即稱之謂堆肥化。而廚餘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之過程,稱之謂發酵。最後達到堆肥化之穩定階段,亦即所謂腐熟,而其最後的產物為由生物和化學作用所形成暗黑褐色的高分子化合物,即稱之謂腐熟堆肥。廚餘堆肥化過程中高溫可殺死有害病因、雜草種子;堆肥化後產品質地均勻,搬運方便;施用堆肥可提供植物養分及改進土壤物理性等。廚餘回收製成堆肥,不只垃圾減量又可復育土壤,絕對是有益的循環利用。

打造台南環保綠色城鄉(西元2004)

 本文刊於中華日報 台南觀點11/13/2004
打造台南環保綠色城鄉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身為定居台南「十六年」的新住民,近十年來,筆者參加台南環境保護聯盟志工服務,投入關心台南在地各環境議題,包括推動「台南縣市廚餘回收再利用示範機制」、台南縣市選舉與大型鷹架廣告物管理規範;為官田西庄綠色隧道數百棵老芒果樹請命,要求道路拓寬需留樹;在反七輕與大煉鋼廠議題,結合保育團體,為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之棲地維護奔走,推動溼地生態旅遊與舉辦「黑皮盃路跑賽」;也參與河川關懷、綠色能源校園宣講及「環保綠生活」活動等。由十年來參與環保運動,也感受到民眾的環保意識正逐漸提昇。

看到了進步與希望
    在日漸重視環保與提昇環境生活品質下,結合社區民眾、民代及公部門,藉由參與環境議題關心與政策遊說,我們看到了進步與希望。在加強生活環保的落實推動下,如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與廣告物管理等議題推動,環保成效已漸顯現,也讓台南文化古都意象更加顯現。台南市政府訂定了選舉廣告物、大型廣告物及強制資源回收等自治條例,讓原本髒亂殘破之市容已大幅改善,府城是乾淨多了;而落實環保政策與克服執行障礙,我們也樂見陳總統故鄉官田西庄綠色隧道得以倖免不被砍伐;推動四草、七股生態旅遊,也取代了高污染工業進駐;廚餘回收方面,台南市已全面回收廚餘,台南縣也已有八個鄉鎮市回收廚餘,待配套完成,台南縣也將全面回收。

建立台南地區「廚餘回收再利用」示範機制經驗分享(西元2004)

建立台南地區「廚餘回收再利用」示範機制經驗分享

陳椒華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簡介
    「廚餘」包括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占家庭一般垃圾量 30% 以上,為可再利用資源,但目前仍多未有效回收,而是丟棄或掩埋焚化,除耗費能源也衍生二次污染,如將廚餘回收多元化再利用,必可達到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也可延長焚化爐或掩埋場的使用壽命。

     1996 年,台南地區認同廚餘回收人士開始推廣廚餘回收再利用,筆者接觸後也認同其重要,積極參與並帶動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義工(簡稱環盟)開始推廣。推動工作包括製作廚餘回收再利用宣導手冊、培訓環保義工進行廚餘回收再利用宣導,實際進行廚餘回收。而為擴大推廣層面,還盟也開始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申請推動經費。從 1997 年起,執行台南市東區部份社區住戶參與廚餘回收轉成有機堆肥計畫;第二年,除維持原有回收範圍,也增加了台南市崇學、勝利及東光等三所小學吃剩營養午餐廚餘回收;往後,除延續執行規模,也推廣台南地區廚餘回收再利用推廣經驗至屏東、高雄、彰化及澎湖等外縣市。

支持扁政府資源回收(西元2004)

本文刊載於台灣日報
支持扁政府資源回收

陳椒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為減少垃圾焚化二次污染,落實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益形重要。扁政府團隊未來四年如果積極發展非焚化垃圾之資源再利用,落實相關「綠色產業」施政方針,相信將是綠色執政可以向國人提出之漂亮成績。本月12日,環保團體面見游錫堃院長,提出要求行政院應落實陳總統「到2008年,全國資源回收率達50%以上」承諾,增加編列94年度資源回收再利用預算,預算比例應佔總垃圾處理費用一半以上。當天游院長也肯定環保團體訴求,要求環保署應具體規劃回應。

拒絕焚化加強資源回收
經環保團體大力提議與立法院永續會多年奔走努力下,日前已得到政府正面呼應,原本預定規劃興建之澎湖、花蓮及南投等縣市之三座焚化爐已宣佈停建,然而在拒絕焚化政策之外,其實政府更要積極端出資源回收配套實施策略,包括興建垃圾分選場、規劃廚餘回收再利用體系、提昇資源回收率與創造就業機會。依目前國內已實施廚餘回收卓越鄉鎮市實例,包括台中縣石崗鄉、豐原市、霧峰鄉或台東市等,因落實執行資源回收與廚餘回收,所達成資源回收率已超過50%。所以,拒絕焚化政策與相對落實資源回收配套應同時規劃,增加預算編列與提出執行策略,扁政府才有機會於未來四年有效達成資源回收率達50%以上之目標。

推動零廢棄示範縣市
在環保團體親自向游院長提出要求增加資源回收預算編列後,行政院也於數日內,由林盛豐政務委員召開跨部會的廚餘回收再利用推動規劃討論,會中提出方案有:由環保署提出具體規劃,優先選擇澎湖、花蓮、南投、台南縣及台南市,或是其他有高度推動資源回收意願之縣市,規劃執行配套策略,發展成為零廢棄示範。如此一來,台灣的資源回收執行策略將更具前瞻與積極目標,也將更有機會在扁政府未來四年任內,達成陳總統對環保團體的承諾,於2008年,全國資源回收率達50%以上。

支持扁政府資源回收
繼向游院長提出因應72水災,行政院應拿出魄力,確實貫徹災後國土保安執行與自然復育計畫後,環保團體也樂意結合相關專業與實務經驗,再串連全國NGOs,全面協助政府推動資源回收。惟有積極正面發展資源回收綠色產業,提高資源回收比例,台灣才得以擺脫高比例垃圾焚化惡夢,才有機會邁向永續發展。

我們支持扁政府團隊推動資源回收,也呼籲全民一起來!

別再堅持一縣市一焚化爐(西元2003)

別再堅持一縣市一焚化爐
開發「多元化廚餘再利用環保健康產業」

陳椒華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食品衛生系副教授  
                        
沒有道理在綠色執政後,創造宜蘭奇蹟拒絕污染到宜蘭的游錫  院長,仍要通過環保署堅持一縣市一焚化爐的錯誤政策。筆者認為針對強烈反對焚化爐興建或興建一直出問題的縣市,如花蓮縣、台東縣、台南縣、澎湖縣、雲林縣、南投縣等觀光旅遊發展縣市,可以訂定優渥鼓勵辦法與分配較高比例的資源回收人力創造就業機會,在其不願興建焚化爐的強烈動機與動力推動下,將更有意願執行資源回收,更有機會達到70%以上資源回收的目標。

行政院環保署堅持一縣市一焚化爐的錯誤政策,一直受到全國環保團體及立法院永續會的反對,相信環保署也有不興建焚化爐的替代方案,或許執行上比興建焚化爐麻煩困難,但是在全國反焚化爐興建民意高張,各地以舉辦公投表達,如集集反焚化爐公投,95%以上表達反對,政府絕對無法再動輒動用公權力來興建焚化爐違背民意了。

     執行資源回收確實程序較繁瑣,但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政府將興建焚化爐經費轉嫁資源回收環保產業,不啻是創造就業機會且得民心之最佳永續做法,綠色執政不做,卻一眛承襲錯誤舊政策真是令環保團體不解?其實民進黨政府不只執行一縣市一焚化爐的錯誤政策;也包括可能「違法」追加核四預算,要替「舊政府」高昂貴的錯誤核四政策「背書」;在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址選定仍具高度爭議下,卻仍堅持進行作業,都是合理化舊政府錯誤核電政策的不當做法。民進黨是否聆聽環保團體的意見,抑或真要以選票表達意見才聽得見?
在拒絕焚化爐興建或拒絕繼續興建焚化爐堅持下,「資源回收」應儘早發展為全民運動,綠色執政更是責無旁貸。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從1996年至今長達七年,不間斷在台南地區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除協助建立台南縣市廚餘回收再利用示範機制,近三年來,更在勞委會永續人力支持下,推動廚餘再利用有機種植共同採買等工作。台南環盟推行「廚餘回收再利用」,不僅達到垃圾減量減少污染,延長焚化爐及掩埋場壽命之環保訴求;再利用方面,不論養豬或製成飼料、製成廚餘堆肥、廚餘堆肥應用於有機種植、成立有機蔬果共同採買班、健康有機飲食推廣、廚餘轉成沼氣或厭氣發酵應用於發電、舉辦「廚餘再利用有機種植戶外教學」服務、有益微生物之商業應用開發等,皆是值得採行之多元化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開發模式,也是可因地制宜適當採行之廚餘再利用方式。

廚餘回收再利用絕對有機會發展成為新興「環保健康產業」,政府擴大開發「多元化廚餘再利用環保產業」,創造就業機會,讓廚餘回收垃圾減量復育大地,永續台灣就由「廚餘回收再利用」啟動。

台南市三所國小午餐廚餘回收檢討(西元2000)

 台南市三所國小午餐廚餘回收檢討

陳椒華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從1997年起,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開始執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補助的有機廢棄物堆肥化處理示範計畫。第一年度計畫主要是社區住戶參與廚餘回收轉成有機堆肥試驗;而在第二年度的計畫裡,除原有回收住戶外,也增加了回收台南市崇學、勝利及東光三所小學午餐吃剩廚餘的回收。目前全台灣已知實行回收學校午餐廚餘的學校並不多,本會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執行參與,發現學校廚餘的回收是可行而且應該普遍化,除可以實際達到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再利用外,學生們從實際回收行動中,發現廚餘轉成有機肥、可以種植花木菜蔬,體會生活環保的樂趣。廚餘回收絕對是推廣環保教育的絕佳教材。

本會推廣學校午餐廚餘的回收包括以下要點:(一)講解示範,(二)執行,(三)有機菜農或環盟義工回收與掩埋、進行有機堆肥化,(四)檢討,(五)舉行廚餘回收相關主題的有獎徵答、作文及繪畫比賽,藉以加深學童們的印象及鼓勵其執行。

   目前學校的回收方式為:(一)、各校覓一適當之廚餘回收點,(二)、各班級準備二個小型廚餘回收桶以輪流使用。其中一個小型廚餘回收桶裝滿後,再將之放在集中回收點,等候回收掩埋後送回。等教室內另一桶裝滿後,再拿到回收點,兩桶交替使用。
 
   本計畫施行以來,一再向學童強調:營養午餐吃多少拿多少,餐盤中實在吃不下的再放入廚餘桶;至於沒有經辦營養午餐的學校,便當的剩菜剩飯也不少,所以廚餘回收量也很可觀。本學期三所小學近一百個執行班級,所回收的廚餘量高達四點三公噸。目前所回收廚餘全部經有機堆肥化處理。本會也向台南市政府借用一塊公園預定地,掩埋廚餘後做為有機堆肥處理示範試驗專區,未來將可進一步做為有機耕種生態教育園地,開放給學生或民眾實際栽種與參觀。

   本會在回收學校午餐廚餘上也遇到一些困難:(一)、目前所可以接洽回收廚餘的有機菜農多是小型家庭式經營,又因有機耕作本身就需很多人力,雖然有機菜農們非常認同廚餘是絕佳的有機肥來源,但限於人力,所以很難全力或擴大配合本聯盟所要求的回收與掩埋清洗作業。所以為了擴大執行回收作業,勢必要解決廚餘回收上的困難。(二)、到學校回收廚餘,考量安全第一與必須配合學校上課時間,所以環盟在徵求義工方面並非很容易。(三)、執行回收時學童普遍反應會臭而影響回收意願。

    我們認為要擴大執行面及安全考量,希望台南市環保局可以配合執行回收作業(目前宜蘭縣至少有三個鄉鎮的清潔隊在回收運送廚餘,執行住戶達兩千人以上)。至於改善廚餘臭味的方法除了改善除臭劑品質外,亦可考慮採用快速廚餘處理機,每天每班所製造的廚餘不必放在教室內,可以當天就放入廚餘處理機,過二、三天廚餘就可以變成有機肥。

本會積極推動廚餘回收不外是希望大家能實際執行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本會雖然在人力、經費都欠缺之下,我們仍堅持有機廚餘的回收是可行而且必須的理念,繼續廚餘回收的輔導與回收工作。我們也相信,只要行政單位願意多擔一份力,參予執行與規劃,相信對這些會發臭且討人厭的有機資源是可以善加回收且再利用的。

現在台南市實施垃圾不落地,如果再輔導民眾實施廚餘回收,相信住戶們的垃圾量必會大減。回收廚餘以後,垃圾不發臭,不必每天倒垃圾,更是適合做為垃圾不落地政策的配套措施。

請王永慶先生回收「廚餘」,也回收「塑膠製品垃圾」(西元2000)

請王永慶先生回收「廚餘」,也回收「塑膠製品垃圾」(西元2000)
 陳椒華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在南市推動廚餘回收已三年多,除輔導多個社區進行廚餘回收至今,也協助南市崇學、勝利國小回收學校營養午餐吃剩廚餘,現也已進入第三個學期。本會深刻了解廚餘回收的重要與必要性,也計畫推動台南市政府規劃堆肥場以全面回收南市廚餘。不過以民間社團欠缺經費與人力下,至今仍無法迅速有效推展。

   全面廚餘回收有其困難,如回收點管理、如何提昇民眾回收意願及回收經濟效益等,這也是目前台灣各縣市環保單位甚至環保署不太願意去接觸面對的問題,不過在全台平均資源回收比例未達百分之五的情形下,回收高達垃圾量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廚餘絕對有其必要。在得知台塑王永慶先生要在北、中、南三地設置廚餘回收處理場,計畫全面回收廚餘外,本會當然樂觀其成。